•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法制文化 >正文

新时代新思想孕育新法治新法学

时间:2021-08-23 10:02 来源:法治日报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行动指南,步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需要呼应时代之变和时代之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回应新问题、开启新阶段,形成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中国法治面临的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治事业经历过波折,但总体上在不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正在稳步推进。但是,我们也应当务实地认识到,中国法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法治能力的构建还存在短板。习近平法治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探寻应对挑战、弥补短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概括而言,可以着重从如下方面来把握中国法治面临的挑战。

一是中国法治需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法治建设中回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和主线,探寻社会主要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应对之策。

二是中国法治需要服务海外利益保护新需求。随着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企业和个人利益广泛延伸至海外,法治建设尤其是法治人才培养需要与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中国的海外利益相适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下,为中国更为主动地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和运用提供法律方案。

三是中国法治需要适应信息产业革命新趋势。在信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革命新技术对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也引发许多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以法治方式从容回应信息革命产生的挑战,无疑会构成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法学面临的新使命

中国法学的发展要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实际,着力提升深入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中国法学应当保持政治定力阐释中国法治正当性。几十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从追仿型法治转向自主型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式提出意味着当代中国法治的自主性真正得到确立。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法学更应当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心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性理解、把握当代中国法治的国情基础和主要特色,在与西方法治实践及理论的对话中、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探索中,更好地证成中国法治的正当性。从长远来看,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对世界的新贡献必然是集中体现为有效地回应许多在西方法治、西方法学框架内未能得到深入阐释和恰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中国法学应当适应时代之需构建完善法学学科体系。目前,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尚未能完全覆盖法治运行全过程和各方面,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法学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法理学和部门法学构成的高度体系化的法学学科体系;二是围绕中央提出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构建相应的学科内容。

第三,中国法学应当立足技术变革积极探索法学新样态。在信息革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法学需要适应技术变革新潮流,更加注重法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等的交叉融合,积极开拓生态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促进完善和提升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进一步看,中国法学新样态应当集中地体现为积极探索联通古今、联通中西、联通文理、联通人文与社科、联通理论与实践、联通教学与研究的法学样态,推动中国法学迈入新阶段。

三、以新思想指引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

法治建设依靠人才培养,法学研究与教育发展的落脚点也在于人才培养。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正处于新阶段,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需求,以新思想指引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

首先,要夯实法治人才培养基础。人才培养最为要紧的是基础素质、基础能力的培养。法治人才培养应当重视基础环节,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法学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在法学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最为关键,本科教育直接影响法科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否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能否领会基本的法律技能。只有不断强化、优化法学本科教育,才能带动提升法学研究生教育,才能为各行各业广泛输送大量优秀法律专业人才。二是要重视法律专业基础能力训练。长期以来,法科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已广受批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为提升专业能力,法学本科教育要重视基础能力训练,尤其要重视对司法案例的研习和运用,将司法案例教学置于法学教育的关键位置。

其次,要融贯法治人才培养思路。我国著名的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曾言,所谓法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具备下列三个要件:一是要有法律的学问,二是要有法律的道德,三是要有社会的常识。一个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不应当只是了解法律条文,更应理解和掌握条文背后的事理和情理。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法律相较于社会现实的滞后性更为凸显。若要培养契合时代所需的优秀法治人才,无疑需要着力实现理论法学与部门法学融贯、法学与其他学科融贯、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融贯,培养大量知晓“法律的学问”、体悟“法律的道德”、懂得“社会的常识”的优秀人才,提升法科学生适应社会变迁、处理新型疑难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

最后,要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视野。法治人才培养应当有战略高度,着眼于培养大量适应大国发展之需、顺应时代变革潮流的优秀法治人才。一方面,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涉外法治教育体系之中,尤其要在师资保障充分的法学院校加强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学科的教学。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新法学还应当富有前瞻性,要着眼于未来的国家战略所需,积极探索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进一步扩展法科学生的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将新兴科技变革视野纳入法治人才培养过程。既要在条件具备的法学院校提高理科生比例,通过生源构成的变化带动法学教育新视野的形成,也要增加现代科学常识方面的课程设置,着力培养法科学生的现代科学基本素养,从而提升法科学生运用现代科技、应对时代变革的能力。

新时代诞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法治,新法治呼唤新法学。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法治一定会稳步前进,中国的法学一定会蓬勃发展。在未来的世界法学舞台上,中国法学必将会有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中国法学也必将会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有厚重度的智识贡献!(作者杨灿明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姚莉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

法制网